6月17日,由芯謀研究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論壇(2023 IC NANSHA)在廣州南沙開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了解到,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魏少軍(jun) 出席論壇並發表了
“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再全球化”主旨講話。
魏少軍(jun) 提到,逆全球化思潮下,當前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麵臨(lin) 較嚴(yan) 峻挑戰。他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的芯片製造發展較快,但實際上這個(ge) 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資在華企業(ye) 貢獻。魏少軍(jun) 同時強調,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要堅定向前發展,中國的超大芯片市場地位短期內(nei) 不會(hui) 改變。中國要重新理解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全球化,維護半導體(ti) 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再全球化。
魏少軍(jun) 先從(cong) 全球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現狀談起。他表示,當前,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全球化進程正在被中斷。今年以來,先是荷蘭(lan) 對華禁售光刻機,再是日本政府出台針對23種半導體(ti) 製造設備的出口管製措施。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麵臨(lin) 挑戰。
魏少軍(jun) 說,過去10年,國產(chan) 集成電路的銷售收入持續增加。在肯定產(chan) 業(ye) 進步的同時,他理性地指出,以價(jia) 值計算,國產(chan) 芯片占國內(nei) 市場需求的比例從(cong) 2013年的13.%提升至2022年的41.4%,與(yu) 國內(nei) 市場的需求仍相距甚遠。
他還提供一組數據稱,2016年至今,內(nei) 資半導體(ti) 製造企業(ye) 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4.7;但外資企業(ye) 的增長更快,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外資半導體(ti) 製造企業(ye) 對中國半導體(ti) 製造業(ye) 增長的貢獻是內(nei) 資企業(ye) 的2倍。“我們(men) 的(半導體(ti) )製造業(ye) 還需要很多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麵,從(cong) 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men) 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魏少軍(jun) 也對科創板和創業(ye) 板上市的135家半導體(ti) (全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進行財務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這135家企業(ye) 的總市值為(wei) 30825億(yi) 元,尚不及英偉(wei) 達一半市值。同時,135家企業(ye) 2022年累計實現營收2821.9億(yi) 元,平均毛利率39.1%,毛利率較低。
此外他還對科創板62家芯片設計公司進行統計,它們(men) 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為(wei) 34.2%,比美國半導體(ti) 企業(ye) 的62%低了27.8個(ge) 百分點;但它們(men) 的平均研發費用占比為(wei) 20.8%,比美國半導體(ti) 企業(ye) 高3.8個(ge) 百分點。“這是好事。但如果隻看研發費用總量,這62家科創板芯片企業(ye) 的研發支出約為(wei) 29.1億(yi) 美元。”
魏少軍(jun) 表示,中資半導體(ti) 製造企業(ye) 工藝技術目前主要在14納米,同時國內(nei) 晶圓代工產(chan) 能嚴(yan) 重不足。截至2021年底,中資半導體(ti) 企業(ye) 現有12英寸晶圓代工產(chan) 能合計約44萬(wan) 片。與(yu)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ye) 目前每月150萬(wan) 片產(chan) 能需求相比,差距巨大。
雖然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發展存在挑戰,但不能不前進。在魏少軍(jun) 看來,中國的超大芯片市場地位短期內(nei) 不會(hui) 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依賴度會(hui) 出現再平衡,但大趨勢不會(hui) 變。
那麽(me) ,如何推動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實現再全球化?魏少軍(jun) 提出,具體(ti) 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要揚長避短,掌握發展主動權,比如,中國在5G芯片上擁有領先優(you) 勢;其次,中國要堅持擴大開放,廣邀朋友。要重新理解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全球化,維護半導體(ti) 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再全球化。“如果說,前20年半導體(ti) 全球供應鏈的形成是以分工作為(wei) 主要特征。那再全球化,一定是更強調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發展。”魏少軍(jun) 如是說。他強調,要用好中國超大市場,讓半導體(ti) 全球供應鏈上的合作夥(huo) 伴共同獲利。
最後,中國集成電路還要緊抓新能源汽車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的全新機遇,拓展新空間。“人工智能是不可錯過的一場‘盛宴’。發展高算力、低能耗或高能效的人工智能服務器/芯片成為(wei) 必然,這就是發展方向。”魏少軍(jun) 說。
來自: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