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持續創新、引領行業進步是我們不屈的使命。
新聞&資源
新聞&資源
時刻與您分享我們的一點一滴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乐天堂FUN88電子集技術研發、芯片製造、封裝測試、銷售和服務於一體
人才發展
人才發展
一同釋放潛力,塑造人類健康未來
新聞&資源
時刻與您分享我們的一點一滴
企業新聞 行業資訊 產品知識 資料下載
華為海思造芯15年:任正非鐵心要幹,每年投數十億虧損7年盈利
來源:乐天堂FUN88電子 發布日期:2019-06-28 瀏覽次數:2130次
分享:

備胎戰略 2018年初,海思上研所華征參加了部門春節座談會(hui) ,會(hui) 上對過去一個(ge) 財年做總結,列出了各個(ge) 部門和項目的營收情況。他發現光通信芯片的一個(ge) 項目收入隻有一丁點,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芯片用於(yu) 骨幹交換機,需求量非常少,但研發費用高昂。 “從(cong) 我們(men) 的角度看覺得沒什麽(me) 意義(yi) ,這個(ge) 項目肯定虧(kui) 好多錢,光一次流片,費用就要2000多萬(wan) 元。”華征說,而一款芯片進入量產(chan) 前需要經曆3-4次流片。 華征現在回想,這些看起來投入巨大但經濟效益有限的項目,在緊急時刻卻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 自從(cong) 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出了“備胎”郵件之後,關(guan) 於(yu) 海思是否有備胎,能否抵擋住外部禁令成了外界關(guan) 注的焦點。從(cong) AI財經社了解到的情況看,海思確實很早開始有所準備。 按照通行的國際產(chan) 業(ye) 鏈分工,一家公司沒必要什麽(me) 都做。但中興(xing) 和華為(wei) 事件卻讓此發生了變化。海思在加大關(guan) 鍵芯片的研發。海思員工關(guan) 未都剛得知,公司不久前專(zhuan) 門在北京成立了一個(ge) 模擬芯片部門,而模擬芯片是中美差距最大的地方,焦點在射頻前端。射頻前端中的PA放大器是個(ge) 較大的難點。 從(cong) 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射頻主流企業(ye) 美國Avago和Qorvo推廣一個(ge) 模組的方案,裏麵包含了PA、開關(guan) 和濾波器等。但華為(wei) P30和P30Pro把PA單獨拿出來。從(cong) 這個(ge) 動作可以看出,華為(wei) 在有意識地規避PA的供應風險,因為(wei) 模組裏的其他部件,日本和國內(nei) 都能供應。華為(wei) 也在一直推進自研PA。有消息稱,海思2018年自研的中低端PA已經發貨五六千萬(wan) 個(ge) 。 圖/視覺中國 實際上,海思還研發了模擬和數字混合的芯片,像高速數模轉換器(DAC)。華征發現,雖然華為(wei) 基本沒用,但一直有團隊在做。他參加過這個(ge) 項目的評審,得出的結果是海思數模轉換器的指標比美國大廠ADI最新的指標隻差了一點點。 而海思圖靈業(ye) 務部對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CPU已研發了好幾年,人數有數百人。 潘可為(wei) 在海思做過一個(ge) 存儲(chu) 器芯片的項目,當時,這個(ge) 產(chan) 品的供應商漫天要價(jia) ,於(yu) 是海思三四個(ge) 人組成一個(ge) 團隊做了一年半,流片出來可用,但當時海外供應商已把價(jia) 格降了下來,這款產(chan) 品的所有文件最後都歸檔封存。 各方匯聚的信息都顯示,華為(wei) 並非對今天的局麵完全沒有預想到,內(nei) 部所做的準備也遠早於(yu) 2017年的中興(xing) 事件。早在2012年,華為(wei) 和中興(xing) 就遭到過美國的質疑,那些合規和戰略安全的話題刺激任正非要擺脫對外界的依賴。 在那一年2012實驗室座談會(hui) 上,任正非說:“哪怕(芯片)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我們(men) 不是幾百億(yi) 美金的損失,而是幾千億(yi) 美金的損失。我們(men) 公司積累了這麽(me) 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wei) 那一個(ge) 點,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搖。” 考慮到戰略性問題和供應鏈安全的問題,華為(wei) 做了梳理和調研:如果這個(ge) 東(dong) 西隻有美國人能做,危險等級最高;如果美國人能做,歐洲人也能做,危險等級會(hui) 低很多。而上述光通信芯片主要是北美公司在做,所以華為(wei) 賠錢也得跟進。 海思內(nei) 部甚至有一定規則來保證冷板凳部門的利益。在華為(wei) ,項目團隊的獎金多寡,要視項目盈利而定。這意味著不掙錢的部門分到的獎金很少。但芯片是一個(ge) 投資高、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業(ye) 務。為(wei) 了支持芯片的研發,華為(wei) 也在做內(nei) 部調劑平衡。 關(guan) 未都在海思工作十年,他記得抄表芯片當年開發了5年都不掙錢,華為(wei) 最終把他們(men) 劃到消費者BG。這是華為(wei) 營收非常好的部門,比2012實驗室出手闊綽,而華為(wei) 通過這樣的協調,保證了冷板凳崗位分到的獎金不至於(yu) 太低。 海思對新項目成敗也有一定的容忍度,在華為(wei) 嚴(yan) 密的績效考核體(ti) 係下會(hui) 有所傾(qing) 斜。潘可為(wei) 記得,自己進海思的頭一個(ge) 項目是研究型,前3年績效保證不被打C——在華為(wei) ,績效被打C不僅(jin) 沒有獎金,還有可能被淘汰。 海思的備胎使其在遇到風浪時不會(hui) 束手無策,但這不意味著華為(wei) 能把所有東(dong) 西都cover住。孫耘在海思工作了10多年,他說海思以往研發芯片的策略是撿價(jia) 值最高或者技術要求最高的部分,譬如主芯片,因為(wei) 它是控製力最強的一個(ge) 領域。但一部手機有2000多個(ge) 元器件,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自給自足。“三星半導體(ti) 規模差不多是海思的10倍以上,然而三星半導體(ti) 也不能全都自給自足。其實華為(wei) 的產(chan) 品也遠不如三星豐(feng) 富。”關(guan) 未都說。 圖/視覺中國 實際上,華為(wei) 要建立一個(ge) 科技自立的供應鏈體(ti) 係,不僅(jin) 需要自己的備胎,更需要國內(nei) 半導體(ti) 生態的整體(ti) 強大。孫耘說,此前華為(wei) 對芯片的采購策略多從(cong) 技術出發,選擇和世界知名芯片企業(ye) 合作。雖然全球化讓華為(wei) 成長為(wei) 一家一流公司,但也讓華為(wei) 缺乏對國內(nei) 中小企業(ye) 的扶持,甚至出現過對國內(nei) 小供應商高高在上的姿態。孫耘看到,在中興(xing) 事件之後,華為(wei) 在策略上有了改變,供應選擇更為(wei) 多元。 小海思一枝獨秀 “成立海思是任正非下決(jue) 心要在芯片行業(ye) 發力了,他原來都是嚐試。”關(guan) 未都說。 關(guan) 未都在2005年入職時,整個(ge) 海思隻有幾百號人。在2004年10月,華為(wei) 把原來中研基礎部的人劃撥出來,成立了獨立的全資子公司——海思。 此前幾年,國務院出台18號文——《鼓勵軟件產(chan) 業(ye) 和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若幹政策》,這個(ge) 文件對集成電路企業(ye) 在稅收方麵給予了政策傾(qing) 斜,對當時的芯片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數百家企業(ye) 前後拔地而起,在經曆10多年的大浪淘沙後,形成了今天國內(nei) 芯片行業(ye) 的格局。 知情人士透露,海思在2004年成立前後,由徐文偉(wei) (內(nei) 部人稱“大徐總”)管理,他也是華為(wei) 第一顆專(zhuan) 用芯片的牽頭人。但徐很快去負責歐洲市場。海思早期的思路以拓展外部市場為(wei) 主,包括機頂盒芯片、安防芯片以及手機基帶芯片都是在那個(ge) 時候開始研發,所以營銷層麵也比較高調。 徐直軍(jun) (內(nei) 部人稱“小徐總”)接手海思後,進行了一輪重新定位,把海思定位為(wei) 服務好華為(wei) 內(nei) 部產(chan) 品線,至於(yu) 對外銷售的芯片,掙錢的保留,不掙錢的砍掉。海思的風格也轉變為(wei) 低調做事,對外頗為(wei) 神秘。 但華為(wei) 對芯片的研發不是從(cong) 海思成立那天才開始的。如今已是華為(wei) 集團董事的徐文偉(wei) 等人,在1991年就做出了華為(wei) 第一款專(zhuan) 用芯片,用在當時昂貴的交換機上。 華為(wei) 起先研發這類芯片,不僅(jin) 是為(wei) 了降低交換機的成本,還為(wei) 了與(yu) 中興(xing) 等品牌產(chan) 品做出差異化。 海思成立後,早期並沒有麒麟芯片這一明星產(chan) 品。在最初兩(liang) 年,海思基本是拿著技術找市場,看過很多產(chan) 品,但很多都失敗了。活下來的監控、機頂盒芯片,更多與(yu) 華為(wei) 主營的電信業(ye) 務毫無關(guan) 聯,需要對外銷售。 圖/視覺中國 海思內(nei) 部有一種說法,上述對外銷售的芯片業(ye) 務,統稱“小海思”,而麒麟手機芯片、天罡基站芯片、鯤鵬服務器芯片等供內(nei) 部使用的統稱為(wei) “大海思”。海思早期的熱鬧基本都屬於(yu) 小海思。 如同那時國內(nei) 起步的其他芯片公司一樣,海思一開始對芯片業(ye) 務的運作也是一無所知,一群工程師經曆了閉門造車的過程。卓毅在2004年進入海思做視頻編解碼,他發現芯片做出來後,不知道用到哪裏,當時做了很多嚐試,包括可視電話、可視門鈴和IPTV,後來發現安防監控是個(ge) 大市場。而現在,海思的芯片項目通常由業(ye) 務部門提需求、拿預算,然後由海思團隊立項落實。 關(guan) 未都回憶,海思直到2011年前後才實現盈虧(kui) 平衡,一些產(chan) 品陸續在市場上做起來。比如,海思很早就開發了電力載波芯片,想進入國家電網,但國家電網更願意自給自足,成立合資芯片公司智芯微電子。可惜智芯微電子開發了幾年依然沒有搞定,甚至和法國的湯姆遜也合作過。如今智芯微電子從(cong) 海思采購芯片,做成模組賣給國家電網,海思芯片間接進入國家電網係統。 相比於(yu) 強勢的央企,海思在安防市場上的突破更具代表性。卓毅說,這得益於(yu) 小海思的marketing的狼性,基本上一天到晚在外麵跑,一個(ge) 月沒幾天在公司。當年,安防市場上的主要玩家是美國芯片大廠德州儀(yi) 器。但海思發現,德州儀(yi) 器的芯片采用DSP架構,性價(jia) 比不算高,而且對客戶的支持不接地氣,比如客戶需先交50萬(wan) 元許可費,才能獲得開發包。國內(nei) 隻有海康威視和大華等少數幾家實力雄厚的廠家才能用得好。 華為(wei) 針對德州儀(yi) 器的弱項,提供了一種全硬件方案,不用再開發能直接使用,價(jia) 格便宜,服務反應快還不收許可費,小公司很歡迎。“小公司用了之後,大公司要是不用,就沒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卓毅說,海思很快攻城掠地,從(cong) 國外對手那裏虎口奪食。 2007年海思拿下大華20萬(wan) 片視頻編碼芯片的合同,這是海思第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外銷芯片大合同。2010年,海思最終搞定了全球最大的安防攝像頭廠商——海康威視。 卓毅透露,海康後來也想自己做芯片,這將對海思產(chan) 生巨大的影響。海思急忙跑去溝通,他們(men) 給海康算了一筆賬,得出的結論是自己開發芯片不如直接用海思,便宜而且成熟。如今,海康大部分芯片還依賴海思供應。 這也是任正非眼光獨到的地方,當他勸服別人放棄自研時,華為(wei) 卻在手機芯片、基站芯片等與(yu) 自身業(ye) 務強相關(guan) 的地方下注。在當時,無論是高通還是聯發科,都可以提供完整而成熟的手機芯片方案,而華為(wei) 選擇堅持自研,逐步占領了科技創新的上遊,具備了更有後勁的發展勢頭。 做到2008年,德州儀(yi) 器已經慢慢開始退出。有趣的是,2013年,華為(wei) 收購了德州儀(yi) 器OMAP在法國的業(ye) 務,並以此為(wei) 基礎成立了圖像研究中心。 在安防芯片開始收獲的同時,海思在另一條戰線——機頂盒芯片業(ye) 務上也取得突破。海思在機頂盒業(ye) 務上最早的對手之一是湯姆遜,這是一家法國企業(ye) ,名氣比海思要大,關(guan) 未都的3位同事就跳槽去了湯姆遜。但湯姆遜產(chan) 品和技術不行,再加上母公司的債(zhai) 務危機,在2007年前後曾尋求過海思收購。海思評估一番後覺得對方的東(dong) 西沒價(jia) 值,未達成收購協議。而關(guan) 未都的在湯姆遜的同事最終被裁撤。 海思機頂盒芯片後來的競爭(zheng) 對手還有博通和意法半導體(ti) ,後者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半導體(ti) 企業(ye) ,由法國和意大利政府聯合創辦。一位曾在海思做過市場的人士對AI財經社透露,海思擊敗博通主要在於(yu) 市場策略問題,博通盯著機頂盒廠商,但海思分析發現,最終為(wei) 機頂盒買(mai) 單的是運營商,就把重點放在運營商身上。而運營商指定芯片規格,最後發現隻有海思的最適合。 而博通機頂盒芯片人士則對AI財經社回顧,海思當年取勝的關(guan) 鍵是價(jia) 格“實在是太便宜了”,與(yu) 博通不在一個(ge) 數量級上。博通最終做出了撤出中國機頂盒市場的決(jue) 定,把精力放在歐美市場。 2011年左右,當海思開始盈利時,監控和機頂盒芯片已經站穩腳跟,部分網絡芯片、無線基站裏的芯片從(cong) 無到有,無線基帶芯片在歐洲的數據卡業(ye) 務中賣得風生水起。 3G數據卡是個(ge) 意外之喜。海思在成立之初就研發了基帶芯片。相對而言,數據卡芯片隻用做基帶,不用做應用處理器,比手機芯片簡單得多,對功耗也不敏感。而歐洲等地對利用數據卡給筆記本電腦連網成了新需求。2006年華為(wei) 開始進入歐洲無線數據卡市場,後來華為(wei) 和中興(xing) 拿下了全球近70%的份額。 但海思並非像外界想象的那般所向披靡。關(guan) 未都在2005年進入海思正經曆了業(ye) 務調整。當時,深圳的SIM卡芯片砍掉了,北京做的網絡安全芯片和數字電視芯片都失敗了,項目也被砍。 SIM卡芯片是海思第一個(ge) 被砍掉的項目。據華為(wei) 老兵戴輝透露,SIM卡芯片在立項時,市場上一片賣到幾美元,等海思做出來的時候,價(jia) 格已跌到一片幾元人民幣了。技術門檻不高,競爭(zheng) 激烈,海思直接放棄了這個(ge) 業(ye) 務。 關(guan) 未都在海思做過網絡安全芯片,主要賣給譬如天融信等做信息加密的網絡安全設備廠商,但做了不到兩(liang) 年時間,後麵就沒有再開發新版本。在他看來,主要原因是網絡安全芯片的市場容量不大。 結果導向也展現了華為(wei) 管理中的狼性一麵。關(guan) 未都透露,海思2006年做的幾個(ge) 芯片產(chan) 品線都失敗了,三位產(chan) 品開發團隊經理直接降職為(wei) 普通員工。而開始做機頂盒芯片時,投產(chan) 了一版,因為(wei) 出現bug無法使用,項目經理也被趕走。 麒麟血淚史 2014年6月6日,神秘的海思首次為(wei) 旗下手機芯片麒麟920在北京開了一場發布會(hui) 。海思二把手、也是華為(wei) fellow艾偉(wei) 主持。與(yu) 此形成對比的是,彼時,國際芯片大廠的手機芯片業(ye) 務已進行“關(guan) 停並轉”,就在發布會(hui) 的四天前,美國博通也正式宣布出售其手機基帶業(ye) 務。這樣,手機芯片供應商一個(ge) 巴掌可以數下來,能活下來的都各有各的絕活。 戲劇性的是,海思手機芯片一開始並不受待見。任正非曾認為(wei) 手機不是華為(wei) 的主賽道,在2008年一度打算把華為(wei) 終端公司賣了,而原屬於(yu) 海思的3G手機芯片當時也被劃到終端公司,與(yu) 手機業(ye) 務一起打包出售,以賣一個(ge) 好價(jia) 錢。但因為(wei)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買(mai) 家收購意願大幅削減,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誰也不會(hui) 料到,一度被邊緣化的華為(wei) 手機和海思芯片發展成了華為(wei) 最近10年最成功的業(ye) 務,給集團帶來大量現金流。 但麒麟芯片不是一蹴而就的,前後堅持了10多年才初見光明。海思一位專(zhuan) 家告訴AI財經社,麒麟芯片蛻變的起點是麒麟920,它讓海思贏得了內(nei) 部口碑;而到了麒麟950,海思基本能做到與(yu) 業(ye) 界領先水平不相上下。 追根溯源,華為(wei) 早在2003年就立項做手機基帶芯片,次年便與(yu) ARM簽署了授權協議,而首個(ge) 手機SoC芯片(係統級芯片)K3V1在2008年推出。K3是喜馬拉雅山脈上一座海拔8051米的高峰。 而當時出於(yu) 成本考慮,K3V1和以及K3V2選用一家美國小企業(ye) 的GPU(圖像處理單元),價(jia) 格便宜,但兼容性不太好。導致的結果是,其他大廠不要,華為(wei) 內(nei) 部也不用。於(yu) 是,K3V1的客戶隻有深圳遍地的山寨手機廠商。華征記得,當時一款模仿iphoness的手機使用了K3V1芯片,打開來裏麵卻不是ioses係統,這款手機的售價(jia) 不到千元。艾偉(wei) 透露,K3V1最終實現了百萬(wan) 級的出貨。 但山寨機並沒有讓海思賺到錢,還砸了口碑。客戶分散,售價(jia) 便宜,還需要做大量的適配工作,而芯片本身工藝落後,采用的是110nm工藝,而當時主流芯片都已采用65nm甚至45nm。 到了K3V2,華為(wei) 內(nei) 部對是否在自家手機上使用爭(zheng) 議很大,考慮芯片的選用會(hui) 降低當年發布的P6手機的工業(ye) 水準,反對聲非常強烈。 但此時,華為(wei) 內(nei) 外部已發生深刻變化。華為(wei) 自2011年成立了消費者BG,開始把手機作為(wei) 核心業(ye) 務來摸索。餘(yu) 承東(dong) 當時喊出了未來手機市場格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口號,餘(yu) 大嘴的綽號從(cong) 此開始行走江湖。 而扶持自己的芯片就成了戰略問題——既能降成本,又能差異化,還能拿去做營銷賣點。例如,“當時海思的套片大概能比高通便宜600塊錢”,這對利潤頗為(wei) 敏感的華為(wei) 而言,是巨大的驅動力。 餘(yu) 承東(dong) 力排眾(zhong) 議,堅持並指明要在華為(wei) 高端手機上采用海思研發的K3V2。孫耘告訴AI財經社,這是麒麟發展起來的關(guan) 鍵因素。餘(yu) 承東(dong) 此前在負責華為(wei) 無線業(ye) 務時,已經跑通了自研芯片這條路。 如果沒有華為(wei) 終端公司的支持,麒麟芯片不會(hui) 有今天。海思芯片當時的表現不盡如人意,K3V2發熱嚴(yan) 重,性能不穩定,內(nei) 外口碑都很糟糕。華為(wei) 終端的人也很痛苦,卓毅用了個(ge) 形象說法,原來用高通芯片,華為(wei) 終端公司隻要兩(liang) 個(ge) 人就能搞定,用聯發科芯片需要三個(ge) 人,而用海思芯片八個(ge) 人都搞不定。 圖/視覺中國 卓毅至今還有印象,華為(wei) 手機不好賣,公司年終就每人發一台,然後從(cong) 獎金包裏扣除,相當於(yu) 內(nei) 部消化,支持發展。 “麒麟”直到2014年才正式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當時餘(yu) 承東(dong) 在微博上透露,華為(wei) 要在2013年下半年推出K3V3雙四核處理器。但最終外界等來的不是K3V3,而是首次采用28nm製程的麒麟910,首次集成了應用處理器(AP)和基帶處理器(BP),之前的兩(liang) 款芯片都隻是一個(ge) 應用處理器,沒有基帶。 這份堅持沒有被辜負。“手機芯片的突破,很大意義(yi) 是促使海思走到了行業(ye) 前列,因為(wei) 手機芯片無論是工藝、性能、低功耗技術還是模擬,全部都處於(yu) 芯片領域的最前沿。”孫耘說。 回過頭來看,麒麟的崛起除了華為(wei) 高層在戰略選擇上的堅定,背後也是無數工程師和科研人士的艱辛努力。最早負責麒麟芯片研發的是王勁,但他因身體(ti) 原因在2014年倒在工作崗位上。 “麒麟芯片能有今天的強大競爭(zheng) 力,他(王勁)功不可沒。”餘(yu) 承東(dong) 曾在微博上評價(jia) 悼念王勁。華為(wei) 文化裏不奉行英雄主義(yi) ,強調集團軍(jun) 作戰,個(ge) 人極少被曝光。 王勁是華為(wei) 的技術骨幹,他與(yu) 海思總裁何庭波同一年進入華為(wei) ,兩(liang) 人的發展路徑非常相似,都是從(cong) 一線工程師做起,成為(wei) 了華為(wei) 研發的核心力量。 一位熟悉王勁的人士透露,王勁脾氣很好,總是笑眯眯的,但因為(wei) 他負責的多模芯片的某軟件出了問題,拿出去外測時老掉線。 這個(ge) 測試結果讓終端公司非常不滿。在這種關(guan) 鍵時刻,海思掉鏈子引起了連鎖反應,終端公司把這件事告訴了餘(yu) 承東(dong) ,餘(yu) 承東(dong) 向任正非投訴,任正非轉給何庭波處理。何庭波最終把王勁和負責網絡芯片研發的胡波進行了職位對調。胡波當時是三級部門的主管,相當於(yu) 王勁被降了一級。 上述人士回憶,這個(ge) bug是個(ge) 意外,大家對多模芯片沒有經驗,後來另外一個(ge) 部門加了20多天班,很快把問題解決(jue) 了。但海思相關(guan) 主管都受到了處罰,當年的年終獎都為(wei) 零。 事實上,在王勁去世之前,他已經不做手機芯片,被安排去做網絡芯片,他也因此離開了北京去了上海。2014年7月26日晚上10點多,還在公司開會(hui) 的王勁突發身體(ti) 不適,最終倒在了去醫院的路上。 令人唏噓的是,王勁當時主導開發的這款芯片正是麒麟920,它被用到了榮耀6上,升級版麒麟925被用在了華為(wei) Mate7上,這兩(liang) 款機型成了華為(wei) 手機由彷徨走向興(xing) 盛的轉折點。從(cong) 那之後,華為(wei) 開始了麒麟芯片和華為(wei) 手機聯袂的光輝歲月。 從(cong) 28nm到16nm,到10nm,到最新的7nm,從(cong) 最近幾代的技術來看,海思已經是台積電每個(ge) 先進工藝的首批客戶。因為(wei) 消費者能夠直接感知,麒麟芯片給海思帶來了口碑效應。而麒麟芯片的成功,也讓對手感到了滿滿的壓力。一位高通中國區的同學曾向關(guan) 未都抱怨,原本那裏工作相對輕鬆,但後來隨著華為(wei) 手機芯片的崛起,“加班也加得比較凶”。 圖/視覺中國 海思啟示錄 在華為(wei) 的組織架構裏,海思是二級部門,隸屬於(yu) 2012實驗室。起初多年,由於(yu) 一直不盈利,員工待遇偏低,同一期進入華為(wei) 的員工,在終端公司的獎金比海思多了一倍。這是芯片業(ye) 務在任何企業(ye) 都可能遭遇的尷尬。華為(wei) 曾流傳(chuan) 一個(ge) 順口溜:神終端、聖無線、海*絲(si) ,如今被奉為(wei) 神明的海思,曾經在華為(wei) 內(nei) 部地位不高。 “員工的待遇,比外部好的公司要少個(ge) 百分之二三十。”關(guan) 未都說,甚至同期的國內(nei) 芯片設計企業(ye) 展訊也比海思的待遇高。2007年海思走了一大批人,“至少三分之一”,他們(men) 選擇去了北電、AMD等外企。當時,很多產(chan) 品不成功,公司不盈利,員工士氣低迷。 “但任正非比較支持,鐵了心要做。”關(guan) 未都說。 2014年,當麒麟芯片成為(wei) 華為(wei) 高端手機的賣點之一後,海思得以大發展,“實際上這幾年海思員工提升得很快”。這也讓任正非有了更大的雄心。一位深創投的資深人士對AI財經社說,任正非曾表示,當海思的人數發展到兩(liang) 萬(wan) 人,全球很大一部分芯片華為(wei) 都能做。 與(yu) 海思同期的芯片創業(ye) 公司有數百家之多,命運各異,首家在美上市的中星微電子已經退市,目前隻有海思和展銳營收過百億(yi) 元。回顧海思的發展史,它的成長經曆能否被複製?又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人們(men) 思考? 在海思員工和行業(ye) 專(zhuan) 家看來,一是既要有全球競爭(zheng) 與(yu) 開放心態,也要有科技自立的危機意識。華為(wei) 的崛起,得益於(yu) 全球競爭(zheng) 與(yu) 開放心態,但在美國實體(ti) 名單和禁運等形勢下,企業(ye) 也要有培育自立生態鏈的危機意識。 最近在美國針對華為(wei) 的諸多舉(ju) 措中,已經看不到規則意識和公平競爭(zheng) 。根據海外媒體(ti) 的報道,多次指責中國知識產(chan) 權的美國參議員盧比奧,最新提交法案,要求不保護華為(wei) 在美的專(zhuan) 利權,防止華為(wei) 在美國法庭尋求損害賠償(chang) 。如果該方案通過,意味著華為(wei) 占美國市場近20%的5G專(zhuan) 利將不受保護。 圖/視覺中國 美國最近還將中國5家企業(ye) 和機構列入實體(ti) 清單,其中包括在最新一期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中名列前茅的企業(ye) 。因此,在堅持全球化之外,扶持國內(nei) 生態鏈的意識不能被淡化。“而諸多國內(nei) 係統大廠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不是世界Top3芯片公司,就要被拒之門外’的做法?” 二是企業(ye) 家的戰略堅持。任正非創立華為(wei) 32年來,在市場的沉浮中,逐步形成了獨到的戰略眼光、強勢的作風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讓華為(wei) 在一係列事件中具備了遠遠高於(yu) 其他企業(ye) 的抗壓能力和決(jue) 心。 海思早期曾多年不盈利,華為(wei) 連續多年堅持將超過10%的營收投入到研發。海思員工回憶,海思一年投入30個(ge) 億(yi) 。而這還是早期的投入,現在早已水漲船高。 “如今小米砸了一點錢就猴急猴急的,完全不尊重芯片的發展和研發規律,以為(wei) 隨便搞3個(ge) 月就能做出來一個(ge) 產(chan) 品,這都是開玩笑的。”華征對比了小米在芯片研發上的態度,在他看來,鬆果挖來了大唐電信一支少有的年輕且富有戰鬥力的團隊,現在被硬生生給廢了。“小米根本沒心思放在芯片研發上。” 海思幸運的是,天生就守著一個(ge) 華為(wei) 這樣的礦。當年國內(nei) 芯片設計公司抱怨最多的是,國內(nei) 廠商不相信國產(chan) 芯片,寧願花費更高,也購買(mai) 國外成熟芯片。當時也有類似家電企業(ye) 、通信企業(ye) 成立半導體(ti) 公司,但由於(yu) 芯片不能很快見效,高層發生戰略搖擺,今天在創新層次上落下檔次。而華為(wei) 對海思的戰略扶持,尤其是手機芯片業(ye) 務上的並肩成長,最終讓芯片業(ye) 務走向正循環。海思在跌跌撞撞中強壯,也把華為(wei) 帶入了新的創新高度,成就了彼此。 任正非的戰略堅持,還包括不占風口,心態務實。一位政府官員對AI財經社回憶當年他所在的大都市要發展芯片產(chan) 業(ye) ,他們(men) 特地找到了任正非。但任正非拒絕了這個(ge) 合作項目。任認為(wei) ,這樣的項目缺乏好機製,搞不起來。而這兩(liang) 年一些互聯網企業(ye) 和創業(ye) 公司趁著半導體(ti) 投資熱,抱著搶風口、抬股價(jia) 、拿政府投資的心態進軍(jun) 芯片行業(ye) 。但根據曆史經驗,最終隻能落得一地雞毛。 三是管理。“華為(wei) 比其他公司強在哪,就強在管理。”關(guan) 未都說,華為(wei) 最開始成立時技術非常一般,但因為(wei) 管理到位,其技術才得以積累,在迭代中得到優(you) 化。 任正非在1995年底明確提出公司管理要全麵與(yu) 國際接軌。他特意提到,隻有研發管理體(ti) 係與(yu) 國際接軌,才能開發出能與(yu) 國際巨頭進行競爭(zheng) 的產(chan) 品。任正非認為(wei) ,企業(ye) 之間的競爭(zheng) 最終不是市場拓展能力的競爭(zheng) 、不是產(chan) 品研發能力的競爭(zheng) ,而是管理水平的競爭(zheng) 。 關(guan) 未都從(cong) 海思出來後,又待了兩(liang) 家半導體(ti) 公司,雖然都推行過MPD(項目工程管理),但他感覺管理者並不重視,做得並不好。 海思的管理會(hui) 嚴(yan) 格按照開發流程和規則進行,給每個(ge) 人一格格都畫好,而你要做的是把自己負責的那一格填滿。 “外邊的公司連格子都畫不清楚,做起事情來就比較吃力。”關(guan) 未都說,大多數公司存在管理混亂(luan) 問題,沒有文檔和流程。他甚至在一家公司遇到產(chan) 品做完了,快流片時發現有些產(chan) 品規格丟(diu) 了,很多工作要推倒重來。 但海思今天不是沒有危機。華征所擔心的是,之前海思需要與(yu) 外部對手競爭(zheng) ,華為(wei) 的業(ye) 務部門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更多是根據市場選擇,而現在隨著美國停供,意味著無論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好,也要上馬使用自己的芯片,長期來看,與(yu) 外界的脫鉤將影響海思的競爭(zheng) 力。 潘可為(wei) 則認為(wei) ,海思對一些核心技術給予的時間不夠,特別是海思目前要攻克的模擬芯片,不像數字芯片那樣能高速產(chan) 出,模擬芯片在行業(ye) 中被稱為(wei) “一門藝術”,美國一些公司在一個(ge) 技術點上往往要做數十年。 任正非一直強調,要感謝特朗普,重新激發了華為(wei) 人的鬥誌,而如今如何在這份鬥誌下,不急躁,保持與(yu) 世界的溝通,重建自立的生態體(ti) 係,是華為(wei) 當下的挑戰。 (文中華征、關(guan) 未都、潘可為(wei) 、孫耘、卓毅為(wei) 化名。)

熱門新聞
氮化镓(GaN)技術也取得重要進展
2025-05-28
氮化镓(GaN)技術也取得重要進展 山東大學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研究院崔鵬、韓吉勝教授團隊研發出具有晶態氮化矽(SiN)帽層的新型 GaN 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HEMT)。與傳統器件相比,該器件飽和電流提升 41%,擊穿電壓提升 30%。團隊通過原位生長技術,首次在 AlGaN 勢壘層上生長出 2nm 晶態 SiN 帽層,降低了界麵態密度,有效抑製尖峰電場分布,簡化了工藝流程並節約成本,在 GaN
WSTS數據反映全球半導體行業的複蘇跡象顯著
2025-05-04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2024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 627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1%,該機構預計,2025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幅將回落到 11.2%,全球市場估值將達到約 6970 億美元   從地區表現來看 2024 年 美洲地區以 44.8% 的年增長率領跑      中國市場年銷售額增長了 18.3% &nb
非EUV技術路線,全球首款二維處理器“無極”問世
2025-05-04
近日,複旦大學周鵬、包文中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基於二維半導體材料的 32 位 RISC-V 架構微處理器 “無極”(WUJI)登上《自然》雜誌封麵;該處理器集成 5900 個晶體管,通過自主創新的特色集成工藝,完成了從材料到架構再到流片的全鏈條自主研發。 實現圍柵多橋溝道晶體管技術:針對 3 - 5 納米節點晶體管技術,周鵬團隊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 0.6/1.2 納米